72岁的李奶奶最近在家里突然摔倒,当时四肢不能活动,也说不出话,但是没过几分钟就恢复了,既能活动,也能说话了,家人问她是怎么摔倒的,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。家人带她到医院进行影像检查,结果却没有发现异常。
李奶奶这种情况很可能是“小中风”!正好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,今天,我们来详细讲讲这种被称为“小中风”的中风前兆。
小中风大麻烦
像李奶奶这样突发跌倒,并且伴有短暂的手脚不能活动或者说话不清楚,甚至不能说话,在数分钟内,一般不超过1小时就能恢复正常,而且影像检查没有明显异常,这种现象称为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”(TIA),也被俗称为“小中风”。
研究发现,有20%~25%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前出现过小中风,如果出现小中风而又没有进行治疗的话,3个月内发生中风的风险高达20%,特别是症状发作的10天内,尤其是在2天内,更容易发生中风[1]。因此,小中风不注意,容易造成大麻烦!
有症状要警惕
所以,出现小中风症状不可忽视,即使症状很快消失也要尽快到医院进行诊治,不要延误。我们把小中风常见的症状按照确诊可能性分为三类[1]:
第一类,如果出现以下某个症状,并在数秒或者数分钟(通常在1小时内)恢复,基本可以确定为小中风:
1)单侧或者双侧肢体以及面部运动无力;
2)单侧或者双侧肢体以及面部失去感觉;
3)同向偏盲(双眼同一侧视野缺损)或者单眼失明;
4)说不出话,或者突发发音问题。
第二类,如果出现以下某个症状,存在小中风的可能性,如果出现两个或以上症状,基本可以确定为小中风:
1)走路不稳当;
2)复视(看物体出现重影);
3)头晕;
4)吞咽困难。
第三类,如果单独出现以下某个症状,多半不是小中风,可能是其他神经系统疾病:
失忆;意识模糊;肢体不协调;只有一个肢体或者只有脸部感觉缺失;双眼同时出现视力模糊或者视野缺失(视野呈圆筒状,圆筒越细,视野就越小);短暂意识丧失;头痛;光幻视(类似手指压迫眼球时看见的光环)。
小中风怎么办
任何年龄段人群都有发生小中风的危险,但风险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,如果你患有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脂异常或者吸烟,发生小中风的危险会更大。
研究发现,及时的诊断和预防措施,可以使小中风患者3个月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降低80%[1]。临床上,要预防小中风演变为中风事件,需要评估患者情况,比如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应该使用口服抗凝药,如果不是心原性病因,应该使用抗血小板药,另外,还应该严格控制血压、血糖和血脂,患者必须戒烟,并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延伸阅读:
脑中风又叫“脑卒中”,主要是因为脑内动脉狭窄,或者是出现闭塞和破裂等情况,进一步就会引起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,时间久的话还会导致大脑永久性功能障碍。
而临床上,脑中风又可以分为缺血性脑卒中(脑梗塞)和出血性脑卒中(脑溢血)两种,我国大约12秒就会有一个人患上中风,每21秒就有人死于中风!
中风多半都是“拖”出来的!
在发生脑卒中之前,许多人会有一些“小中风”症状,小中风又被医生称为“暂时性缺血中风”,其常常发生于中风前的几天之内,因为小中风的症状较轻,病发短暂且症状常见,所以常被大家忽略。若置之不理,三个月内中风几率可达30%至50%。因此,及时发现中风的前兆信号,对于预防中风来说至关重要。
身体4处发出信号,趁早就医!
1
第一处:手指
很多人都会有手指发麻的情况,尤其是老年人更为常见,但是,若是突然手指发麻,还伴有合不拢的情况,就要小心了,这很可能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征兆。
首先是一只手或一只脚失去感觉,然后是一只胳膊、一条腿、半边脸或半边身体变得麻木,但也有的只是几根手指隐隐刺痛、手不听使唤、手指攥拳无力等。
2
第二处:舌根
患者若是出现脑动脉供血不足时,就会感觉舌根发硬,说话不利索、含糊不清,出现语言障碍,这多是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所致。且还会表现为喝水容易呛水、吃饭容易呛着、易咬到舌头等等,这时,一定要谨慎,及早去医院检查。
3
第三处:面部
由于脑中风是发生在脑血管处的病变,所以,当病变累及到了神经时,就会导致人体出现面瘫等症状,这时就会表现出睡觉单侧流口水,吹不成口哨等表现。
甚至还会有短暂性黑蒙,看不见东西,数秒钟或数分钟即可恢复,有的人还会伴有恶心、呕吐、头晕、意识障碍等等。
4
第四处:下肢
双腿或单腿软弱无力,即使在平地也会摔跤。因为不论在大脑的哪个半球出现病变,都会导致病变对侧偏瘫,其程度有轻有重。
这时,肢体感觉会出现异常,如腿脚不灵活、无力,这时要警惕,很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信号。
预防脑中风,多做这4件事
1
补充两大“营养素”
1、补充α-亚麻酸
α-亚麻酸是人体必须脂肪酸,有预防脑梗、心梗的作用,是目前现代人严重缺乏的营养素之一。
富含α-亚麻酸的食物不多,有深海鱼、苏子油、核桃油等食物,其中苏子油含量居高。
补充方法:每日可以将5ml苏子油拌入酸奶或者淋汤即可,这样最大限度的保留营养素,有助于身体吸收。
2、补充叶酸
叶酸能促进高半胱氨酸转化为对血管无损害的蛋氨酸,还能降低血液中半胱氨酸的浓度,进而降低脑中风和冠心病的发病率。
补充方法:多食番茄、胡萝卜、白菜、莴苣等蔬菜。
2
减少“两物”刺激
1、香烟
香烟中的一氧化碳会引起肌球蛋白异收缩,促进血小板聚集,且尼古丁还会引起血管痉挛收缩,增加血流阻力后诱发动脉粥样硬化。
2、酒精
酒精有很强的兴奋神经作用,容易加快心率和升高血压,易加速脑中风的发生。
所以,最好改掉左手烟、右手酒的习惯,少一些对血管的刺激。
3
预防两种“慢性疾病”
1、高血压
高血压被视为中风的最危险因素,高血压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,促使血管内皮损伤、血栓形成,容易诱发脑梗。
所以,高血压患者平时一定要控制好血压,按时服药,谨遵医嘱。
2、糖尿病
糖尿病患者有代谢障碍或异常的表现,加上体内长期高血糖会使血液粘稠度上升并损伤血管,血液流动缓慢就会促进血小板的聚集,血栓流经大脑就会诱发中风。
因此,糖尿病患者在平时最好学会控制血糖,少吃升糖食物,勤检查,以防并发症。
4
常做两个“清栓”动作
1、按摩颈部防中风
将双手摩擦发热后,按摩颈部左右两侧,速度稍快,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宜。
这样可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,减少胆固醇沉积,促使已硬化的颈部血管恢复弹性,改善大脑供血,预防中风发生。
2、空抓手防脑溢血
左右手各做3次空抓手,每次各做400~800次。
缺少锻炼的右脑血管壁异常脆弱,经常锻炼左右手,可以锻炼大脑,减少病变发生。
来源:潇湘晨报,腾讯网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