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”长假归来,医院门诊感冒、咳嗽的孩子逐渐多了起来。很多家长问:“都说‘春捂秋冻’,秋天冻一冻不是对身体有好处吗?怎么小孩还没冻一天就感冒咳嗽了?”
其实,“秋冻”是要通过“冻”来增加孩子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,从而增强孩子体质,但不意味着到天气转凉仍旧一直给孩子穿着短袖、裙子。殊不知小儿体温调节能力尚不成熟,在天气忽冷忽热时比成人更易染病。所以还有句俗话说:“处暑十八盆,白露勿露身。”“秋冻”也不应盲目,而需循序渐进,科学进行。
1.进行冷适应。从入秋开始,父母就要逐渐培养孩子耐“冻”。饮食均衡,不盲目“贴秋膘”,多户外活动,多接触户外空气和阳光,给孩子增添“秋冻”底气。
2.要把握“渐进”和“适度”两个原则。锻炼应循序渐进,不宜进行高强度、过长时间活动,也不宜活动到大汗淋漓,以孩子能耐受、微微出汗,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。
3.注意适时增添衣物。孩子穿衣应注意腹部、足部保暖,不要穿得过于厚实严密。但对于平素体质欠佳、反复感冒或穿衣比较多的孩子,先不要严格要求衣服与其他孩子厚薄相同,应根据孩子体质、运动量及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,让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。
4.“秋冻”一定要因人而异。平素出汗多、反复感冒肺气虚弱的孩子,或面色发黄、消瘦、食欲不振脾胃虚寒的孩子,尤其应注意“冻”的程度。如果肺脾虚弱症状明显,建议先进行中医调理。而且,还有一些慢性病,如抽动症、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腺样体肥大等,常因感冒而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,家长应尤其注意孩子避免感冒。所以,增强孩子体质不是简单“受冻”,更重要是坚持锻炼、合理饮食及适当穿着。
延伸阅读:
俗话说,一场秋雨一场寒。秋天气候多变,早晚温差悬殊。此时,不要急添厚衣,应有意识地做一些耐寒锻炼,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,减少疾病的发生,这就是人们所说的“秋冻”。但“秋冻”也不能太盲目,有些人群并不适宜秋冻。哪些人不适宜秋冻?下面,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生活频道为您总结整理。
心脑血管病人
心脑血管病人不宜“秋冻”,寒冷刺激易使交感神经兴奋,毛细血管收缩,血循环阻力加大,血压升高,心脏搏动加快,血液黏稠度增加,容易诱发冠心病、心绞痛、心肌梗塞等。
体弱儿童
孩子抵抗力弱,代谢功能下降,血液循环减慢,既怕冷又怕热,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,应及时根据天气增减衣服。对于那些一到秋冬就经常感冒,每个月患感冒发烧1—2次,家长更要特别注意根据天气给孩子适当增加保暖衣物,避免“秋冻”。
胃肠病史者
合并有胃肠疾病的患者也不宜“秋冻”。秋天也是胃肠疾病的多发季节,且深秋时节,气温变化无常,肠胃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。冷空气的侵犯,可以直接引起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,引起多种消化道不良反应。
老寒腿患者
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时会使症状加重。老寒腿属于中医“痹症”范畴,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。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,常出现关节疼痛,有时伴有肿胀,上下楼或下蹲时疼痛加剧。得了老寒腿病的人,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。
月经不调女性
女性腹部受冻还容易引起痛经、月经不调等症状。因此,女性朋友在秋季一定要注意做好腹部保暖,避免引起痛经、月经不调等症状。
哮喘和支气管炎患者
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,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就较差,容易被病菌、病毒入侵引起感冒、咳嗽、扁桃腺炎和肺炎。哮喘患者对气温、湿度的季节变化极为敏感,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。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人,最主要的是不能感冒,对此一定要特别小心。
糖尿病患者
糖尿病患者秋季温差变化大,“秋冻”很容易感冒,同时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,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,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,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来源:中国妇女报,腾讯网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我要评论